本山綠泥的特點
紫砂泥品種之一,又名段泥,是一種略呈青灰色的泥,如青殼鴨蛋的顏色,燒成后呈米黃色。本山綠泥也產于甲泥(夾泥)內,有“泥中泥”之稱,藏量相比較紫泥要少得很多。
本山綠泥,是龍骨與黑墩頭之間的一層礦泥,而不是所謂的紫泥夾層。根據成分分析,其含鐵量較少,且以鐵離子為主,故其礦物成暗綠色,燒成后呈黃色。由于其石英含量高,顏色淺,故礦物有油脂一樣的光澤,屬于一種完全解理礦物,其產量非常少只有薄薄一層。
吳介春作品《牛蓋蓮子》
本山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一般用作化妝土,不獨立成壺,涂在紫砂器坯的表面,燒成后呈粉綠色
據說,古代有一種“團山泥”,產于黃龍山與青龍山交接處北麓之團山。這種由紫泥和本山綠泥天然混雜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燒成后呈青銅色,十分雅致。由于儲量不多,很快就用完了。也有人改變了紫泥。本山綠泥的比例,得到不同的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