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定義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文化學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類社會形成以后才出現的一種社會形態。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經濟政治、思想的反映。同時它反過來又為社會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服務。抽象地講,文化就是人類精神文明和意識形態的客觀表現,通常它要借助物質形式來表示,或以物質為載體。
茶文化,就是人類在發展、生產、利用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稱。
但也有學者從“大文化”觀點出發,認為一切由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現象均稱為文化。而茶文化的含義應包括茶業的物質生產、流通活動和人類各種方式飲茶的精神內涵,包含了有關茶領域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也有學者認為,茶文化是以茶為題材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
中國茶文化性質
中國茶文化既然包含作為載體的茶和使用茶的人類因茶而有的各種觀念形態兩個方面,它就必然具有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的形式與內涵。即圍繞茶及利用它的人所產生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習俗的、心理的、行為的現象,均屬于茶文化的范疇,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歸納它具有以下四種特性:
社會性
飲茶是人類美好的物質享受與精神陶冶。隨著社會的進步,飲茶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富貴之家,“牡丹花笑金鈾動,傳奏吳興紫筍來”(唐·張文規詩句),而貧困家庭則是“粗茶淡飯”的日子,但都離不開茶?!叭松谑?,一日三餐茶飯”是不可省的,即便是祭天祀地拜祖宗,也得奉上“三茶六酒”,把茶提到與飯等同的位置。人不可無食,也需要有茶。因此,在人類發展史上,無論是王宮顯貴,還是三教九流,都以茶為上品,只是飲茶方式和品位的不同,對茶的推崇和需求卻是一致的。唐代,隨著茶業的發展,茶已成為社會經濟、社會文化中一重要組成部分。飲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邊疆,而唐文成公主嫁藏,帶去飲茶之風,使茶與佛教進一步融合,西藏佛教寺廟出現各種形式茶會;宋代民間飲茶之風大盛,宮廷內外,到處“斗茶”。為此,朝廷重臣蔡襄寫了《茶錄》以告天下。大宋皇帝徽宗趙信也樂于茶事,寫就《大觀茶論》一冊?;实蹫椴柚鴷⒄f,這在中外茶文化發展上是絕無僅有的;明代,明太祖為嚴肅茶政,斬了販運私茶出塞的愛婿歐陽倫;清代,八旗子弟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以茶館玩鳥消磨時間。所有這些,道出了茶在皇室貴族中的重要位置。而歷代文人墨客、社會名流,以及宗教界人士,更是以茶潔身自好。他們烹泉煮茗、吟詩作畫,高唱“君子之交淡如水”,對推進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至于平民百姓,居家茶飯,不可或缺。即使是粗茶淡飯,茶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品?!伴_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群眾性
中國的茶文化是一種范圍廣泛的文化,它雅俗共賞,各得其所。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茶的最初發現,傳說是“神農嘗百草”始知茶有解毒功能和治病作用。在殷周時,茶已成為貢品;秦漢時,茶的種植、貿易、飲用已逐漸擴展開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許多以茶為“精神”的文化現象;盛唐茶已成了“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之物。由于唐代物質生活的相對豐富,才使人們有條件以茶為本體,去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營造美的生活。隨著茶物質文化的發展,使茶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向著廣度延伸和深度發展。逐漸形成了固有的道德和民風民情,成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愛茶文人的加工,為后人留下了許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所以說,茶文化是一物牽動眾心,這是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民族性
據史料記載,茶文化始于中國古代的巴蜀族人,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族茶文化為主體的茶文化,并由此傳播擴展。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歷史文化個性,并通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特有生活、心理、習慣加以表現出來,這就是茶文化的民族性。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有自己多彩多姿的茶俗,蒙古族的奶茶、維吾爾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板族的鹽茶,主要追求的是用茶作食,茶食相融;土家族打油茶、納西族的“龍虎斗”,主要追求的是強身健體,以茶養生;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三宴茶,主要追求的是借茶喻世,寓意為人做事的哲理;傣族的竹筒香茶、僳族的雷響茶、回族的罐罐茶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飲茶情趣;藏族的酥油茶、布朗族的酸茶、鄂溫克族的奶茶,主要追求的是以茶為飲,意在示禮聯誼。
盡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國的習慣,凡有客人進門,不管你要否飲茶,主人敬茶是少不了的,不敬茶往往認為是不豐L貌的。再從世界范圍看,各國的茶藝、茶道、茶禮、茶俗,既有民族性,又有統一性,所以說茶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區域性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地廣人多,由于受歷史文化、生活環境、社會風情的影響,造就了中國茶文化的區域性。如在飲茶過程中,以烹茶方法而論,有煮茶、點茶和泡茶之分;以飲茶方法而論,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別;以用茶目的而論,又有生理需要、傳情聯誼和生活追求之說。再如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飲茶的基本方法是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無需在茶中加入搪、薄荷、檸檬、牛奶、蔥姜等作料,推崇的是清飲。
對茶葉品種的需求,在一定區域內,也是相對一致的。如南方人喜歡飲綠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廣東、臺灣人欣賞烏龍茶,西南一帶推崇普洱茶,邊疆兄弟民族愛喝再加工的磚茶等等。就世界范圍而言,東方人時尚的多為清飲茶;歐美及大洋洲國家人們鐘情的是加有奶、糖的紅茶;西非和北非的人們最愛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檸檬的綠茶。這就是茶文化區域性的反映。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告訴我們:茶文化總是在滿足社會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與社會不相適應的東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內容產生和發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內容得到不斷充實和豐富,而且由低級走向高級,得到提高,進而形成自己的個性。茶文化的個性,亦可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表現以下“四個結合”方面。
物質與精神的結合
茶作為一種物質,它的形體是千姿百態的,茶作為一種文化,又有著深邃的內涵。唐代詩人盧全認為飲茶可以進人“通仙靈”的奇妙境地;韋應物譽茶“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宋代蘇東坡將茶比作“從來佳茗似佳人”;杜來說茶是“寒夜客來茶當酒”;明人顧元慶謂“人不可一日無茶”;近代魯迅說品茶是一種“清?!?;偉大的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組織的奧林比亞科學院每晚例會,用邊飲茶休息、邊學習議論的方式研討學問,被人稱為“茶杯精神”;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贊美茶“精細如拉塔基亞煙絲,色黃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嘗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榮西禪師稱茶“上通諸天境界,下資人倫”;英國女作家韓素音說“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純潔的化身”。俗話說:“衣食足而禮義興?!彪S著物質的豐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進文化的高漲,當前世界范圍內出現的茶文化熱,就是很好的證明。
高雅與通俗的結合
中國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表現出高雅和通俗兩個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統一中向前發展。歷史上,宮廷貴族的茶宴,僧侶仕大夫的斗茶,文人墨客的品茗,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詩詞、歌舞、戲曲、書畫、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賞價格的藝術作品,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現。而民間的飲茶習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并由此產生了茶的民間故事、傳說、諺語等,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經過吸收提煉,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沒有粗獷、通俗的民間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功能與審美的結合
茶在滿足人類物質生活方面,表現出廣泛的實用性。在中國,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而“琴棋書畫煙酒茶”,茶又與文人雅士結緣,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現出廣泛的審美性。茶葉花色品種的絢麗多姿,茶文學藝術作品的五彩繽紛,茶藝、茶道、茶禮的多姿多彩,都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集裝飾、休閑、娛樂于一體,它是藝術的展示,又是民俗的體現。
實用與娛樂的結合
中國茶文化的實用性,決定了茶文化的功利性。隨著茶綜合利用開發的進展,茶的利用已滲透到多種行業。近年來,開展的多種形式的茶文化活動。如茶文化節、茶藝表演、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閑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動為主體,滿足人們品茗、休閑、觀光、旅游、飽覽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時與茶文化活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又達到促進經濟發展,同樣也體現實用與娛樂相結合??傊?,在茶文化中,蘊含著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態,去鼓勵人類實現社會進步的理想和目標。